□ 黄友爱
街洞矿业公司是一座有着50多年历史的老矿,它因煤而建,因煤而兴,并且因煤而点亮希望。去年9月,一批带着“矿长梦”、“工程师梦”的年轻大学生的到来,使得该公司洋溢着青春的气息,激荡着青春的律动。今年6月,街洞矿业公司党政领导着眼于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安排17名大学生下基层连队担任技术副队长,给他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平台,开辟了职业成长的通道。这个消息犹如催征的鼓角,使得四顾茫然的大学生心明眼亮,重拾信心,在岗位上挑起了大梁。
技术“活字典”杨洪生
有人说,选择了煤矿就选择了辛苦。对此,毕业于湖南理工职院的茶山岭矿采五队副队长杨洪生却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说,我们来到基层连队,就要充分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努力改善井下工作环境,使得将来的工作不再辛苦。杨洪生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去年10月,街洞公司把“π型梁配单体液压支柱垂直煤壁交替迈步推进”采煤支护方式改革试点放在杨洪生所在的茶山岭煤矿1381工作面。作为该工作面的技术负责人,杨洪生满腔热情扎进工作中,查阅资料,编写规程,校正技术参数,现场指导施工,忙得不亦乐乎,每天工作都在12个小时以上。而此时,杨洪生的妻子已经怀孕4个月,他6点半就来到矿里上班,中午也没回家,根本无暇照顾怀有身孕的妻子。而对于那些因为对新工艺不了解而不愿接受支护改革的员工,杨洪生却走街串户,苦口婆心地做起思想工作,使他们心悦诚服。通过连续两个月的昼夜奋战,新采煤方法在该工作面试采成功,并作为样板工作面在全矿推广。在茶山岭矿一间小会议室里,面色黝黑的杨洪生对笔者说:“我是矿山子弟,从小在矿山长大,是矿山养育了我,我从湖南理工职院学成归来,就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矿山。”杨洪生工余时间最大的爱好就是看看专业书,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毕业一年多来,他研读了采矿、通风、机电、安全方面的书籍20余本,学习笔记也做了厚厚的10大本。难怪在座的大学生都称他为技术上的“活字典”,有什么不懂的问题都喜欢向他请教。这不,杨洪生最近又攻克了一道技术难题。矿里有测量技术员报告,在金属支架的井下环境里,罗盘测量有偏差。杨洪生得知情况后,反复试验,反复观测,决定采用夹角法测三边,测量的数据趋向准确。
矿山“金笔杆”邓海平
眸子里跃动着灵气,笑靥中透露出期待。初见茶山岭矿采七队副队长邓海平,觉得他身上有一股文人气质。邓海平毕业于湖南农大,在街洞矿业公司小有名气。说他小有名气,一是因为他好学上进,理论功底深厚,在今年资兴局举办的防突知识竞赛中力压群芳,勇夺桂冠;二是因为他勤奋笔耕,是该公司的骨干通讯员。今年8、9、10三个月内,他就在《湘煤集团报》、《中国煤炭报》、《中国安全生产报》、中国煤炭新闻网发表作品100余篇,其中《街洞公司,让安全之花开满矿山》获中国煤炭新闻网上半年优稿三等奖。笔者每旬编辑稿件时,总会收到邓海平5篇以上的来稿,优稿也不少。笔者好奇地问邓海平,你白天要跟班跟队8小时,哪有时间从事写作?他有点腼腆地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是靠挤出来的。邓海平有一个好习惯,每次下井都要带上记录本,发现好的素材就记录下来,他的很多作品就是白天在百米井下构思之后,深夜伏案疾书写就的。在地层深处感悟生活,在矿工的汗水中捕捉灵感。邓海平,一个踏实勤勉的大学生,怀着对矿山的赤诚之情,用自己手中的笔,真实记录着矿山的发展历程,真切反映着矿工的火热生活。在细数矿山荣光的同时,他自己也获得了应有的荣光,他被矿工们誉为矿山“金笔杆”。
采访快结束时,邓海平掰着手指盘点自己的成长历程,深有体会地对笔者说:“选择了煤矿,就选择了人生的财富。”朴素的话语道出了大学生的真挚心声。祝愿每一位扎根矿山的湘煤学子,在广阔煤海里建功立业,安然得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