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贻芳(口述)雷艳林(整理)
我今年78岁,1956年来矿,1987年退休,现在仍然居住在宝源矿区。
解放前,矿工居住的房子是杉皮盖的茅草房,窑工下井照明靠的是一盏很小的桐油灯,只穿一条破旧的短裤衩,脚上穿的是破草鞋,头上围扎着破毛巾,哪有今天矿工穿戴的劳保用品。一个窑工辛辛苦苦累死累活做一天的事,赚来的血汗钱到市场去还不够买一斤大米。
伴随着共和国成立的礼炮声,迎来了茂岭山麓的春天。地处大山深处中的宝源煤矿,历经旧中国和新中国数代矿工浴血鏖战的老矿井,矿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的春风,激荡了煤海。杜鹃花盛开的时节,我登上了茂岭山顶,凭山远眺,俯瞰山脚下的矿区时,竟使我那样的惊愕:那木壁茅舍和坎坷阡陌呢?那弯弯曲曲通往羊硐井矿井的羊肠山道呢?一切都好似如烟的岁月一起尘飞了。破败凋零的平房宅地上靠自身的力量建起了一幢幢矿工家属楼、工人俱乐部、文娱楼、学校、医院、篮球场、门球场、退休老工人活动室。上个世纪70年代工人上班存放的单车房变成了现在的摩托车房了,荆刺丛生的坡地成了地面机修厂的生产车间,一条错落有致的傍山沿河水泥公路直通省级公路,18分钟时间就可以到达资兴市区。
矿工开采出来的煤,再也不用肩挑手扛了。矿井运输采用电溜子、皮带运输机、电机车、经过自动化筛选后进入煤仓,再用火车运到祖国的四面八方。矿工上下井原来是靠双脚走路,1990年后改为乘座人车和猴子人车,矿工在井下的劳动强度大大降低,井下生产80%是机械化作业,从矿井到地面矿区,其变化是日新月异,安全生产环境今非昔比,矿井质量标准化建设突飞猛进。退休工人生活丰富多彩,特别是近二十年,矿区有近一半人在资兴市区买了新房,工人上下班有专车接送,今天的矿工享受着现代城市人的美好生活。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子打地洞。过去,矿工的后代也只能是“打地洞”。但随着新中国第一道曙光照临,宝源矿区的莘莘学子,就开始从宝源矿这个山旮旯出发,走向祖国的四面八方。在全国各著名高等学府舒展着宝源人的身影,回响着矿工子弟的声音。据不完统计,矿工的子女已经走出了国门,到国外公派留学,工作的就有十多人。矿工陈凹生的女儿陈亮在美国耶鲁大学留过学,这在解放前,挖煤人的后代,公派到国外留学,就是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只有在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我们矿工才有今天的地位,新中国真正使我们矿工翻身做了主人,再也没有水深火热的忧患,没有饥寒交迫的苦涩。
(肖贻芳,原煤炭工业部劳模,宝源矿退休工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