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全国煤炭工业劳模、周源山煤矿副矿长、总工程师周向志
本报记者姚仲秋 王金星 通讯员肖春耕 石兴华
潜心钻研,学有所成,他撰写的《软岩巷道变形机理分析及主要对策》、《煤巷锚杆支护探讨》分别在《煤炭开采》和《中国煤炭》杂志上发表;还参与编写了《煤矿工人岗位安全技术培训教材》一书,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从一名普通的技术员成长为矿级领导,他与同事们一道摘取了全国双十佳煤矿、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的光荣称号。
他就是周源山煤矿副矿长、总工程师周向志。
青春无悔十八载
1989年,周向志从湘潭矿业学院毕业来矿后,一心扑在事业上,18年来,任劳任怨,月均下井16天,把技术带到地层深处,把问题和困难解决在井下,解决在现场,由他主持和独立完成的各种科技项目达100余个。他担任安全矿长第一件事就是严细安全管理。确立 “以人为本”,以质量标准化为基础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工作理念。主持制定和完善了安全长效机制的18个安全管理办法,真正让个人收入与安全效果挂钩。为强化安全责任落实,他在全矿管理人员中实行 “五长三员”安全责任到位和重大事故责任追究制,要求严把现场安全教育、安全确认、安全巡视、安全隐患整改“四关”。狠抓“三违”隐患治理和“一通三防”整治及高瓦斯区域集中治理,确保了现场安全管理到位。他在职工安全教育培训方面,日常教育坚持“一日一专题,一周一案例,一旬一考问,一月一考试,一季一评比”,系统培训做到“培训师资、培训教材、组织教学、考试、阅卷评分”六统一,辅之相应的考核办法,员工的安全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技能得到提高,效果十分明显。在技术管理方面,他还主持全矿技术比武运动活动,开展了三届职工技术比武运动会和岗位练兵,同时与湖南科技大学联合办学,设立了“采矿学员函授大专班,有55名生产骨干参加学习,今年上半年已全部毕业,成为矿山一支科技后备力量。
呕心沥血为事业
一心扑在工作上,呕心沥血为事业,是他的真实写照。他积极组织技术攻关和科技创新,优化生产要素布局,合理节约井巷。如143采区设计的优化不仅使整个运输系统方便、简捷、顺畅,还减少了岩巷施工工程量近100米,使采区运输系统减少一部皮带设备,降低了运输成本,直接节约巷道施工成本10万元。又如3116工作面井巷工程优化设计后,少掘巷道460米,节约费用18万元。他采用“定向施工”等方式重点抓了2214、2232、3116工作面快速掘进工程。3116运道和回风巷、2214中巷月单进达150米,工程质量优良品率达60%,确保了3116、2214和2232工作面按期投产。开展采煤方法研究和特殊煤层开采科技攻关,是他又一工作重点。如该矿急倾斜煤层开采,他组织成立了专门的课题组,通过深入调研,周密论证,采用柔性掩护支架采煤法。该采煤法组织实施后,产优煤2.6万吨,增加了优质煤储量38万吨,增加回收产值1.5亿元,填补了集团公司乃至全省煤炭系统该领域的一项空白。
汗水浇开“科技花”
把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提高矿井装备能力,预防和控制事故发生是他矢志不渝的追求。他针对该矿部分机电运输提升设备陈旧老化,事故多、效率低、安全设施不完善问题,加大矿井技术改造力度。他先后主持对主井、新、老付井绞车电控及信号系统技术改造,提高了该系统的安全可靠性,事故几乎接近零。仅主井PLC电控改造一项,每年就可为该矿节约维护费10万元以上。
引进先进技术,提升装备水平方面,他认为,矿在加大陈旧设备更新改造的同时,要对矿井采掘、机电、运输等主要生产设备进行技术升级,并引进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提高了采掘机械化程度,矿井安全生产得到了保障。在推广使用先进工艺和设备上,他建议矿先后引进安全信息监测与管理等系统,近两年,该矿投入科技资金192万元,安全投入2118万元,完成科技项目48个,新增设备152台,已装备4个工作面,13个掘进头,矿井采掘机械化程度分别达到78.5%和98%以上,矿井综合抗灾防灾能力明显增强。
一位诗人曾这样写道:“煤矿工人是矿山之魂。深入地层,采掘光明,把生命与情感融进煤海,奉献人间”。周向志这位煤矿科技的领头人,就是这样把自已的聪明才智献给了矿山的科技事业,用辛勤的汗水浇灌科技“花朵”,谱写了一曲动人的奉献之歌。
|